「藝術•改寫香港」推藝術社群相向而行_文匯報
近年來,愈來愈多民間的機構、組織都認識到藝術不應該只存在於博物館、展覽廳及舞台之上,每一個人都具有創作的潛力,在精緻藝術之外,全民均可參與藝術。基於該理念,何鴻毅家族基金從2013年起啟動「藝術•改寫香港 ── 本地文化藝術資助計劃」,以協助本地中小型文藝團體開發具前瞻性、持續性、創造性的「草根」藝術項目,期望藉文化藝術為社會帶來轉變。■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圖片由何鴻毅家族基金提供
早於2005年,何鴻毅家族基金便已開始資助本土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發展計劃,包括展覽、出版、電影,以及促進跨文化理解的教育活動,旨在引導不同社群居民探索自身與社區、文化、歷史、環境的關係,跟社會建立聯繫;並為年輕一代打開欣賞藝術之門,培育其創意。何鴻毅家族基金計劃總監黃美儀表示:「文化藝術與創意項目可以幫助社會填補某些缺口,是對我們生活的柔性回應。透過早年的資助計劃,我們發現在發展基層文化藝術方面需要及值得支持的組織與機構實在太多,令基金會決定於2013年實施『藝術·改寫香港 ── 本地文化藝術資助計劃』為更多藝術團體提供機會。」
多面化相交一主線
2013年度何鴻毅家族基金所選中的四個資助項目分別是,「兩代合拍」、「土沉香保育大使培訓計劃」、「社區達人計劃」及「活現昇平」。在「兩代合拍」計劃中,采風電影使兩個生命軌跡如平行線般的社群相交,產生奇蹟:社區長者與年輕紀錄片工作者合作拍攝以長者生活為主題的紀錄片,引導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充實生活之餘也讓年輕紀錄片工作者了解上一代,減少代溝。而「土沉香保育大使培訓計劃」則培訓了香港首批土沉香保育大使,從文化、歷史、藝術多角度持續推廣土沉香保育意識。「社區達人計劃」以藝術為媒介,在即將面臨重建巨變的土瓜灣區,重尋、記錄和展現土瓜灣的歷史。「活現昇平」讓學生透過口述歷史認識鄉村學校過往在新界社區的角色,重塑鄉土觀念。
基金所資助的四項計劃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涉及了超過四個族群,採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在「沒有交集」的領域齊頭並進。2014年度,何鴻毅家族基金延續了自己「多線發展」的作風,在逾六十份計劃書中選出的四個資助項目各自以香港社區歷史研究與藝術創作、民間音樂紀錄與社區音樂創作、社區文學和聲音藝術教育為切入點,希望能帶動社群參與,為社會和文化缺口帶來積極影響。而黃美儀卻指出:「各計劃似乎在做毫不相干的東西,但其實都是不同社群居民帶着自己對該社區的認識和想像去創作。我們挑選資助項目主要考慮該項目是否有持續性,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為社區而設。但綜觀兩年最終脫穎而出的八個計劃,每一個計劃都涵蓋了我們最看重的三大方向:藝術教育,社區藝術,傳承文化。改寫是件大事,不可能由一個計劃去實現,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人在不同的方向慢慢努力。」
今年受資助項目
1.「捉字室」:人人都是城市規劃師
2013年底成立的「研究進行式」以:「名字」,「地圖」和「地貌」作為關鍵詞,帶領學生運用歷史、地理、藝術科目的跨學科思考模式,發掘啟德社區的歷史和環境,激發他們對社區歷史的興趣,並透過攝影、陶瓷、訊息設計和混合媒體等藝術媒介,擴闊學生對自身和城市發展的視野,提升其判斷與反思能力。「研究進行式」代表陳曉嵐介紹說:「年輕人擅用關鍵詞搜索資料,受此啟發,我們嘗試從三個簡單關鍵詞出發,挖掘啟德區的歷史。啟德是個經歷過多次巨大變化的地區,每次改變周邊居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改變,我們認為這片土地與陶瓷可塑性強的特質十分相似,所以在工作坊中全職藝術家與設計師將和學生一同用泥土進行創作,塑造屬於自己的城區。導師本身也會誕生作品與學生作品一起展出。」
2.「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文學進社區
過去一年,香港文學館除了每月自行組織文藝活動及推廣文藝課程,更已與多間機構合作進行文化推廣,包括西九龍文化藝術區、香港電台、安樂電影、香港書展及各區議會。今年6-8月更會推出「書在人在」文學季,「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香港文學館代表謝傲霜認為,文學不應被束之高閣,文學與人及社區之間有很緊密的聯繫。因此香港文學館特邀生活在全港十八區的作家用詩歌、散文、小說或戲劇記錄自己對所在社區的感受。寫作工作坊參與者及專業作家的作品,與公開徵集的文章將被編輯成「這是我的街道」網站,呈現社區文學地景,持續推廣社區文學為文藝創造新氣象。
3.「育聲.電樂」:建立聽覺社區
20α是一個推動本土實驗藝術的非牟利組織,專注發展香港實驗音樂、實驗電影及跨媒介藝術,相信創意和知識能帶動更具深度及建設性的藝術交流。「育聲.電樂」中的『育』字包含培育和保育的雙重含義。常以視覺先行的我們忽略了身邊太多聲音。『育聲.電樂』希望可以令青少年對聲音產生興趣,也希望更多社區聲音可以用前衛的方式保存下來,在實驗電子音樂的催化下爆發出新的藝術火花。20α代表李幗英強調:「實驗音樂是不可預知的創作,實驗精神為其核心。作曲最大的意義不是為表演者提供樂譜,而是適當地留下空白位,讓演奏者能夠跟隨旋律自行創作。」20α的音樂導師將透過創作城市聲音作品提升青年人對本土聲音與音樂文化的熱誠。
4.「飲茶作樂--深水埗之生命儀式」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創立於2004年,協助社區及社群面對社會變遷而出現的挑戰,並致力於拓展社區文化空間。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代表莫昭如說:「『飲茶作樂 - 深水埗之生命儀式』會先收集深水埗區內不同年代、方言和族裔居民的音樂,繼而招募區內居民參與創意音樂工作坊。參與者在工作坊中品茶作『樂』,根據收集回來的音樂及區內小故事,重新創作旋律和歌詞,展現創造力。」計劃更藉茶藝分享促進跨文化交流,期望參與者更了解自己的社區、文化、傳統和生活,尋找屬於他們的深水埗身份。莫昭如亦呼籲深水埗鴨寮街的後裔居民能夠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聯繫,分享他們記憶中的獨特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