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儕攜手 化解學童自殺危機
農曆新年假期後,學童自殺個案接連發生,令人憂慮香港引發「學生自殺潮」。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本港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大,學生在這個時間自殺,原因或與假期後重新面對考試、課業壓力、情緒與人際關係等問題有關。學童生命教育須從小做起,了解生命的可貴,堅強對抗逆境。 珍惜生命學業成績非人生全部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對人生轉折、失敗時,亦缺乏途徑訴心聲,得不到及時的安撫,很可能誤起輕生念頭。總幹事曾展國指:「生命教育在於學懂欣賞所有生命,繼而欣賞、接受自己。家長應適當地引導子女,建立他們一套正面又全面的人生觀,視學業為成長的其中一環,而不是生命的全部,幫助他們發掘多方面的興趣及長處,一方面培養全人發展的學習態度,同時不會過度專注學業上的得失。家長亦要留意子女情緒變化,並以開放及不判斷的態度,聆聽子女的聲音,認同他們的感覺,並陪伴他們一同找出路。」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也投入資源開發網上諮詢服務,期望吸引青少年網上活躍族群,處理情緒問題。自殺危機處理中心自2008年起開展網上防止自殺服務,以《自殺‧自療‧互助舍》網站 支援具自殺危機的網絡
油畫女生 在群體中尋找自己
「Fall in」(集合)和「Fall out」(解散)是童軍的步操指令,對油畫藝術家鄭婷婷而言,像咒語般纏繞了她一段時間,使她反思社會規範與自我形象的摩擦。不少人都有與陌生人共處一室的經歷,有人如魚得水,有人則認為要保持適當距離,鄭婷婷屬於後者。在油畫的異色世界,她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畫家與作品之間的適當距離。 撰文:洪昊賢 攝影:江智鶱、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不少人都參與過集體遊戲。鄭婷婷的展覽「集合之前,解散之後」,就有相當多關於訓練營題材的創作。「這些訓練營通常是學習團結合作精神。 我以前都是好乖的學生,會覺得這些價值理所當然。」她形容這些訓練營總是希望學生進去以後,就能產生出「一些東西」,到長大後才覺得並非全是這樣。 集體遊戲淹沒個人價值 7 年的童軍生涯,鄭婷婷在預科時開始對這種制服團隊的精神抱以懷疑。「雖然做了7 年,但隊員都有各自的價值,更高一層的隊員又會守護一些門面價值,感覺這些價值不是太真實。」高中時,她是指令員,負責叫步操口令,這些口令也成為了展覽的英文名稱。 鄭婷婷描繪的對象,通常都只有背影,或者有一定距離
繪畫達藝術治療 女生改變人生觀
繪畫除是藝術創作外,更可透過畫畫的過程抒發情感,達致藝術治療的效果。有人在畫畫的過程中改變人生觀;有人亦利用畫畫宣揚快樂。 現就讀香港專上學院設計學系二年級的溫浩雲(大圖左)在聯合國舉辦的「2016海洋之友國際海報設計大賽」中,從逾5,000位參賽者中突圍而出,奪得「高級組全球冠軍」。榮耀背後,溫浩雲透露,成長於綜援單親家庭,接觸畫畫前思想較負面、做事缺乏動力,後來小學五年級時接觸畫畫,覺得畫畫令她對事情的看法變得正面,「連這麼複雜的畫作我也完成了,創作上的困難我也克服了,人生的障礙我又怎會克服不了?」她以自身經歷勉勵讀者,遇到困難時不要逃避,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最終定會看到曙光。 年僅7歲的陳永治有「港版小小畢卡索」之稱,憑畫作《追逐星星的孩子》早前亦在「聯合國太空周國際兒童及青少年繪畫大賽」中奪得「全場總冠軍」,昨在MCP新都城中心舉行「Art Jamming 童真聖誕派對」中,教導10名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以手指印畫,希望患者能在創作中感染到快樂,以正能量面對病症。資深藝術家葉麗雅(大圖右)認為,繪畫的目的並非只為了勝負;畫畫不需計較技巧高低,
苦心陶藝師 陳明君把生命獻給紫砂壺
為何工作室不安裝冷氣和暖氣?「我們有一句簡單的話,人舒服了,壺就不舒服。」 為何不讓紫砂壺進入拍賣市場?「我的作品不需要人為炒作,價格被炒高,原來的壺友就沒機會再玩了。」 為何今天仍然堅持不收徒弟?「光是靠收徒的學費,足夠我一輩子不幹活了,那還有動力繼續做壺嗎?」 回答以上問題的人叫陳明君,來自盛產紫砂陶器的宜興丁蜀鎮,自嘲早已被判「無期徒刑」,甘願把生命奉獻給紫砂壺,但願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紫砂壺相傳起源自宋代,盛於明朝,江蘇宜興的紫砂藝術是茶文化的代表之一。丁蜀鎮(又稱丁山)是宜興市四大鎮,人口約22萬,正是其中一個紫砂勝地,而1971年出生的紫砂茶壺工匠陳明君,就是來自丁蜀鎮的陶藝世家,工作時不苟言笑,正氣凜然,但只要放下泥料,即判若兩人,心直口快,無所不談。 「爺爺在丁山是一個有名的師傅,燒窰技術一流,當時生產傳統,必須看火,沒有其他器材輔助,但他只是靠一雙金睛火眼,對溫度的判斷獨到,比起溫度計還準,這種看家本領令他得到老闆青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仍未改革開放,工匠比今日過得苦,手停口停。 「我們工匠的雙手是不能停下來,先要把壺賣掉
徐芷君陶泥塑造流動彩虹
顏色絢麗的彩虹曾是不少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對徐芷君(Josephine)來說也不例外,她在澳洲之旅時遇見了彩虹,讚歎其廣闊的弧度和剎那虛實之間的流動色彩,誘發了她在藝術創作上對形態和色彩的追求。而正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Unit Gallery展出至本月26日的《喜遇》系列陶藝作品,正是她向大自然致敬之餘也給自己創造的一個獨特回憶。 重複層疊 安靜思考 「在澳洲藍山第一次見到如此完整的半圓彩虹,也可能是旅行時心情特別好,感覺那種彩虹顏色自然,與在香港見到的完全不同,畫面令人震撼。」遇見那一道彩虹讓Josephine驚訝自然界的瞬間壯麗,明知人造之物是無法與它比擬,但一切由它而起。當她回到香港的工作室,彩虹的畫面依然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便開始着手將陶泥混成各種顏色,再將一層層的陶泥色塊重疊,漸漸在泥塊上拼湊出不同的顏色線條。她介紹道:「我之前的作品以工整形狀及素色居多,這次則以多種顏色為主導去描述彩虹的不同形態,顏色鮮明而豐富的代表日間,相對單調的素色則代表夜晚。而當一層層的彩色陶泥重疊,很容易形成不規則的形狀,我便由得它去變化。」 據Josephine
尋找陶藝靈魂 「輕重之間」探討生命意義
什麼東西最輕,什麼又最重呢?即使是一片羽毛或一顆微塵都有重量,但人的存在會比這更輕嗎?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輕重之間的相對論。本地陶瓷藝術家嚴惠蕙受美國醫生Duncan MacDougall「21克靈魂」理論啟發,將泥塑十字架放入窯內柴燒,度量收集21克柴灰,彷彿是尋找到了陶瓷的靈魂,取材的「輕」卻呈現生命的「重」。 嚴惠蕙正在巨年藝廊舉行最新個展「輕重之間」,展期由即日起至3月21日,十多件展品除了她一貫愛以陶瓷為主體輔以混合素材,還有部分是純混合媒介的作品,「陶瓷是重要部分,其他素材和混合媒介只為輔助我發掘陶瓷內蘊含的更深內涵。」她還取了不少「輕」的東西來寄意:一抹塵灰、一霎蝶影、一塊平凡的布料、一片被丟棄的木材......甚至據說只得21克重量的靈魂。有關創造、生命本相、靈魂與軀殼及犧牲等概念反覆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反覆探索泥土、物質軀殼與心靈的三角關係,印證宗教信仰在生命中深深刻下的痕跡。 矛盾中尋找真相 據嚴惠蕙介紹,展品以兩個系列為主,既有早年佳作,又有最新作品《21克》。「我喜歡將一些矛盾對立的元素放在一起思考,碰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
何謂歷奇?
歷奇活動的基本理念是經驗式學習,經驗式學習有幾個元素:
參加者有高度參與,而不是觀眾。經驗不是單單「做過了」而還包含了整個人-身體、心靈、情感、精神上-的參與。而這高度參與是不單只使知識和技巧增加,還可達致了解,而最終是令參加者有真正的改變。
有支持氣氛及互相回饋的機制。在歷奇活動的進行期間,多會涉及小組隊工合作。小組的存在,除了為參加者在面對挑戰及危機時提供安全的環境、支持的氣氛外,更讓組員有機會學習與人相處及溝通,以催化個人成長。
活動設計富挑戰-「歷奇」包含「冒險」及「奇遇」的意思。活動本身有一定技巧的難度,而進行過程對參加者來說是陌生的、新鮮的、有異於慣常生活方式。
設事後討論/心理解說。反省是經驗式學習過程內的重要環節,活動後的討論可協助參加者整理經驗、啟發他把所學到的轉化到真實生活裏。
心理壓力太大會有什麼後果
1、壓力大導致皮膚疾病 人在壓力作用下,脂肪分泌腺的活動加強,會產生座瘡;汗腺會過分分泌汗液和某些化學物質,使髮根毛囊不斷發炎,產生更多的頭皮屑。壓力也叫以那亘肪有陰反膚徵狀,包括座瘡、濕疹、牛皮癬、麻疹、皮膚抱疹等。此外,壓力還會使人產生黑眼圈和皺紋及身體過敏現象。 2、壓力大導致脫髮 大多數的人有十萬根頭髮,正常情況下每天會掉二十至一百根頭髮。當人在壓力情況下頭髮會停止生長,然後八周之後你會發現頭髮掉落的數量要比平常多出很多。同時,當人們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時,可能會用盡身體中儲藏的維生素B族,從而使得頭髮變灰或變白。 3、壓力大導致消化道疾病 壓力可以使人的生理周期脫離正軌或者改變生理周期的長度,吃東西時表現出難以下咽,或吞咽東西的時候感覺嗓子裡面有腫塊等病,這都是常見的精神壓力的標誌。 在壓力作用下,腹部肌肉會不自覺地持續緊縮不放鬆會造成腹院痛。同時,壓力也會導致腹鳴、腹瀉、便秘、胃潰瘍等病,甚至加速人體老化的速度。 4、壓力大導致頭痛 壓力會導致頭皮、面部、頸部的肌肉緊縮,使太陽穴兩側有擠壓感的不適症狀,就好像在腦袋上勒上了一根很緊的粗橡
職場心理學(一):工作壓力管理
有壓力正常嗎? 壓力是指人在遇到環境的刺激而產生的反應,這些反應可以是身體、情緒、思想或行為方面。 例如當人面對危險時會產生驚恐的情緒,繼而作出逃跑、對抗或冷靜面對等反應。 由此可見,壓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 適當的壓力可形成一種推動力,令工作表現提升和生活積極。 相反,過度的壓力會影響個人情緒和生活,令工作表現下降。 壓力的形成和反應視乎個人背景、性格、經驗,以及對事情的看法。 認清壓力來源 壓力與我們的生活模式和壓力處理技巧有密切關係。 都市人工作時間長,面對的工作壓力尤其嚴重, 不時影響家庭、社交、生活習慣及身心健康的平衡, 而人際關係或管教子女等亦是常見的壓力來源。 思考模式和生活態度也影響個人承受生活壓力的能力,經常擔憂及想法消極的人士會較易有過分焦慮的傾向,解決困難的能力亦會偏低。 留意警號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我們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會受到刺激,令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肌肉緊張等,使身體進入戒備狀態。 如果長期受壓,身體的壓力反應未得以舒緩,便可能導致負面的身體症狀,如頭痛、肌肉疼痛、胃痛、失眠、筋疲力竭等,令身體防禦能力下降。不少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