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女生 在群體中尋找自己
「Fall in」(集合)和「Fall out」(解散)是童軍的步操指令,對油畫藝術家鄭婷婷而言,像咒語般纏繞了她一段時間,使她反思社會規範與自我形象的摩擦。不少人都有與陌生人共處一室的經歷,有人如魚得水,有人則認為要保持適當距離,鄭婷婷屬於後者。在油畫的異色世界,她描繪了...
繪畫達藝術治療 女生改變人生觀
繪畫除是藝術創作外,更可透過畫畫的過程抒發情感,達致藝術治療的效果。有人在畫畫的過程中改變人生觀;有人亦利用畫畫宣揚快樂。 現就讀香港專上學院設計學系二年級的溫浩雲(大圖左)在聯合國舉辦的「2016海洋之友國際海報設計大賽」中,從逾5,000位參賽者中突圍而出,奪得「高級組...
苦心陶藝師 陳明君把生命獻給紫砂壺
為何工作室不安裝冷氣和暖氣?「我們有一句簡單的話,人舒服了,壺就不舒服。」 為何不讓紫砂壺進入拍賣市場?「我的作品不需要人為炒作,價格被炒高,原來的壺友就沒機會再玩了。」 為何今天仍然堅持不收徒弟?「光是靠收徒的學費,足夠我一輩子不幹活了,那還有動力繼續做壺嗎?」...
徐芷君陶泥塑造流動彩虹
顏色絢麗的彩虹曾是不少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對徐芷君(Josephine)來說也不例外,她在澳洲之旅時遇見了彩虹,讚歎其廣闊的弧度和剎那虛實之間的流動色彩,誘發了她在藝術創作上對形態和色彩的追求。而正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Unit...
尋找陶藝靈魂 「輕重之間」探討生命意義
什麼東西最輕,什麼又最重呢?即使是一片羽毛或一顆微塵都有重量,但人的存在會比這更輕嗎?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輕重之間的相對論。本地陶瓷藝術家嚴惠蕙受美國醫生Duncan MacDougall「21克靈魂」理論啟發,將泥塑十字架放入窯內柴燒,度量收集21克柴灰,彷彿是尋找到了...
陶土提煉出虛無意境
女人對陶藝愛不釋手,跟愛鞋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喜歡它們的小巧細緻。而陶器已由飲食器皿慢慢進化成觀賞藝術,成為藝術家活用的媒介。本地陶藝家黃浩麟(Tiger Wong)的個展「叁陸伍零壹」,就以「煉石」為題,為觀眾提煉出一種虛無的意境。...
為陶泥重注生命
被遺忘的陶泥,慢慢地由濕潤變得乾硬,直到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是被掉棄的瞬間。在陶室,這個狀況是經常出現的,因為人的懶惰,讓陶泥失去價值。在創作過程中,新晉陶瓷創作人姚俊樺留意到這細微的東西,嘗試收集它們,令它們重生,在重用過程中,漸漸發現了它們有趣的紋理及不同的形狀。...
多運動藝術創作 緩大腦退化_明報
長者「無記性」不是正常的嗎?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林翠華教授說,這要視乎「無記性」的程度。「偶爾忘記約會、忘記做某些事情,很多人都試過,但通常稍後便會察覺自己有甩漏。但若果連自己約過人、安排過的工作都毫無印象,又或者『無記性』到影響日常生活,那就並非『正常』,而是有可...
藝術治療釋放壓力_明報
問:我一個好友最近患上乳癌,經常悶悶不樂,不知道如何幫助她。聽說藝術治療可幫助癌症患者紓緩情緒壓力、減輕痛楚,究竟什麼是藝術治療? 答:藝術治療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癌症患者可透過輕鬆的藝術創作,在舒適的環境下自由探索及抒發被壓抑的情緒,減輕化療、放射治療等癌症治療過程中所...
「藝術•改寫香港」推藝術社群相向而行_文匯報
近年來,愈來愈多民間的機構、組織都認識到藝術不應該只存在於博物館、展覽廳及舞台之上,每一個人都具有創作的潛力,在精緻藝術之外,全民均可參與藝術。基於該理念,何鴻毅家族基金從2013年起啟動「藝術•改寫香港 ── 本地文化藝術資助計劃」,以協助本地中小型文藝團體開發具前瞻性、...